以色列战时内阁连续三天开会商讨对伊朗行动的回应
23 2025-04-05 17:58:14
把憂鬱症從「理智失常」過度到「情緒障礙」的進步,是因為醫師們除了更仔細的症狀觀察,而且也更運用「同理心」對待精神疾病患者。
Photo Credit: tenz1225 CC BY-SA 2.0 田孟淑於2012.9.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課本中淺淺描述的美麗島事件,在看完《牽阮的手》後,才開始覺得重要。
原本被封鎖在台灣的消息,開始在國際上露出,各國開始對台灣政府施加壓力,而在國際壓力下,政府對民主運動的打壓開始放寬。片中夾敘60年代末以降,兩人曾參與的事件,如李萬居的《公論報》、營救謝聰敏、去日本大使館抗議柳文卿事件、釋放王幸男、鄭南榕與詹益樺自焚、林宅血案、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活動、反核四運動。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中,我最常與香港朋友討論的問題是,香港如何在獨裁政權的壓迫下,起身反抗爭取民主,我們不斷地思考這個問題,而《牽阮的手》正是在紀錄臺灣過去解決這個問題的路。但兩人確實沒有血緣關係,父親的反對讓他們更堅定,田醫師說「你只要帶著一副身軀來,我就迎娶你為至上的妻子」,於是,在孟淑從台南女中畢業後,他們結婚了。民主的推進,運動的人生 《牽阮的手》是敘述田朝明醫師與田孟淑女士,從相識、相愛,因著對自由民主的堅持,而投身黨外民主運動,直到偕老。
也搭配其他重要運動的畫面,例如省議會五龍一鳳、1979年美麗島事件、1986年519反戒嚴綠色行動、1988年520農民運動等。且讓我們用一部紀錄片,從一對老夫妻的愛情故事開始,了解前人如何替我們爭取民主。半小時時段不是很長,但告知和角色代表性很均衡,從衛教傳播角度看很適當。
又建議大家不要長期戴,因為沒有基本醫學訓練的人長期戴,反而可能因使用行為接觸而聚集汙染。節目也訪問旅遊專家,很有趣的提到請觀眾不要因為擔心而停止休閒旅遊。讓大家知道不需要過度害怕。然後現場的主持人又不時詢問接聽電話的專家:所接到的電話,有無也值得大眾參考的問題。
接著是呈現觀眾透過社群媒體寫來的信,文字呈現,來賓評論,增加視聽吸收效果。這和不斷報導放大市場搶購、把一位護理師買便當困難包裝成便當業看不起醫護這麼大的業界對立、網路抓圖說是大陸吃蝙蝠、木耳湯和菱角像蝙蝠⋯⋯,造成社會不安和浪費觀眾時間多不一樣。
在說到老年人是風險族群,接著訪問老人,討論老人在意的問題和生活處境,用代表性螢幕映像帶動相似背景觀眾參與認同,增加衛教效果。節目收集最紅的許多假新聞,解釋哪些傳聞並沒有根據,大家不必因為那些新聞擔心。選擇受訪民眾做到中年、年輕不同族群場合。如果只是一直不斷報導這裡多幾個生病,那邊又多幾個生病,表面看,盡到客觀告知,一點也沒有做錯什麼,可是已經可以影響社會不安。
文:周傳久(北歐傳真・現任公視節目製作人) 1986年有位傳播學者萊特(Charles Wright)寫了傳播教科書介紹媒體的社會功能,包含正功能、負功能,然後列出教育、告知、麻醉等各種細項。病毒致死率:SARS為10%、冠狀病毒0.7%及一般流感為0.2% | 圖:丹麥公視 換言之,沒有煽風點火或看社會熱鬧的方式。不僅提供病毒發展情形,還指引民眾因應之道,而且解說為什麼這樣做。當一個社會仍保有具深度能信任的媒體,大眾就不會集體恐懼。
再來訪問藥師與一般民眾。一點也不綜藝化、娛樂化。
能看到自己還有的優勢發揮社會正功能,像萊特描述的,安定人心、增加知識,實在是該國民眾之福,透過網路還擴增為地球村民之福。用精簡理性有知識根據的方式和批判思考提出不同多樣的看法,鼓勵大家思考個人要如何因應。
用精簡的方式介紹病毒特性,輔以圖表說明SARS、冠狀病毒和一般流感的致死率分別是百分之10和0.7與0.2。丹麥公視(Danmarks Radio,以下簡稱DR)製作了半小時特別節目,導言說我們寧可保持冷靜,讓生活如常。思考媒體社會功能 回想萊特引導讀者省思媒體傳播的正功能、負功能,可以安定人心、也可以製造恐慌,可以教育民眾、也可以混淆視聽。半小時節目尾聲時再告訴觀眾,醫師們將繼續接聽半小時電話,等於再次為後續服務預告一下。答案不是簡單切割對或不對,而是提醒大家,戴的時候怎樣戴達不到效果,為什麼會有人戴錯。這些論述當時在國內傳播科系頗普及
這篇作品的寫作緣起,是來自丹麥的一個社會運動家羅尼.艾伯格(Ronni Abergel)所發起的社會運動,使2008年英國倫敦的一間飯店創立了「真人圖書館」,裡面租借十五「本」真人(包含男同性戀、伊斯蘭信徒等)「圖書」。《活著的圖書館》既可以被視為一部短篇小說集,也可以當作一本歷史類的書籍來閱讀。
「書」並不只是知識庫,更多的時候,他們就像一個勾引和產生慾望的裝置,去填補了內心中的某種空缺,並從這些空缺中激發強烈的情緒。這句話出自第七篇小說——〈活著的圖書館〉。
且這觀點具有不同的面向可以去闡述。其全身上下、行為舉止無不充滿明顯或隱晦的特徵、細節,可讓人「閱讀」,並解讀此人的個性、心思、過往。
所以一般人獲取知識、資訊的來源多半是聽人講述,所以四處周遊的說書人在當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尚洞夜話〉的故事相當精彩,這不只是因為他的故事極其離奇、驚異,更是因為它讓人明白越是離奇、詭異、異類的書寫,背後往往越有一種巨大的掙扎力量,在對抗主宰社會的品味。作者也常常援引不同的作家(如葡萄牙的作家費爾南多・佩索亞)或哲學思想,來談談他個人對書的想法。或者有些時候,他們像一座座的墓,或是祠堂一樣,讓人在「參拜」(閱讀或逛書店)時給予安定心靈的作用,並在死後,安頓人想像自己死後無處可歸的「幽魂」。
特別指的是「書」被發明以後所深深影響的「人」。因為以前印刷不發達,書的傳播多半透過抄寫,且也沒多少人懂得文字。
被視為禁忌的事物,除了是這些「見不得人」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包含不為政權所認可的思想。說是「小書」,不是因為這本書薄薄的,而是比起書中表現出來的世界,這本書真的算「小」了。
後一篇小說其實比前一篇還複雜,在這裡面作者提到標點符號等各種標記方式的革新,如何刺激抄寫經書的思維造就默讀的風氣。箇中描述、分析不但幫人們梳理過往的社會脈絡,甚至讓我們得以深入書在不同時代對人的不同意義。
表現出各種渴望崇高或是見不得人的慾望。《活著的圖書館》是一本令人讚嘆的「小書」。透過裡面的十二篇作品,讀者將會對書的歷史,以及書所能承載的事物(不論是內容還是種類)有無比巨大的認識和想像。」 這樣的想法,最直接的體現是在金李璟書中第二篇小說——〈陰間是一座巨大的圖書館〉,在這裡人死後就是在陰間寫自己的自傳,寫好後便得道升天,他的自傳則被擺到架上,供那些還沒寫成自傳,無法升天的人觀看、學習。
最後,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人即是書,說的即是馬奎斯在他的自傳裡寫的:「我們活著正是為了講述自己的故事。除了〈尚洞夜話〉,金李璟也寫下〈焚書〉和〈一名抄寫修道士的告白〉。
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慾望,有時焚燒書本的人會將假想的威脅加以渲染,並將他人的慾望加以扭曲,為的就是守護自己的書,壓制他人的書。把書寫、閱讀視為一種超渡,意味著人常常想從有限的生命中去活出一種不朽的精神。
再來,「人即是書」意味人常常是表達和理解書的媒介。在金李璟的《活著的圖書館》裡,「書」脫離了我們日常的印象,從知識教育的媒介轉變成宛如人們心中潛藏的魔物一樣。